重婚罪为什么判了六年?如何处理?

作者:不酷不随性 |

何为重婚罪?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者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民法典》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还破坏了合法婚姻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重婚罪”属于刑事犯罪范畴,最高可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实践中,为何有人会被判六年之久?这背后涉及哪些法律因素和量刑标准呢?

重婚罪的法律界定与司法实践

(一)重婚罪的基本构成

重婚罪为什么判了六年?如何处理? 图1

重婚罪为什么判了六年?如何处理? 图1

1. 主体要件

重婚罪的主体是有配偶者。“有配偶”,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即从合法婚姻缔结之日起至婚姻终止之日止(包括离婚、一方死亡等情况)。如果行为人在结婚登记前已与他人同居并生子,但由于未理结婚登记手续且原婚姻尚未建立,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构成重婚罪。

2. 客观要件

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触犯法律的行为,即:

(1)与配偶之外的异性登记结婚;或

(2)虽未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包括长期姘居)。

从司法实践来看,前者的证明难度更低,因此多数重婚案件中涉及的是登记结婚的情况。

3. 主观要件

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过失重婚(不知对方已婚)并不构成犯罪。这一点在司法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判断。

(二)重婚罪的认定难点

1. 事实婚姻的界定:有些情况下,行为人虽未与他人登记结婚,却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多年并育有子女。这类情形是否构成重婚罪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

2. 罪数问题:在原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同居的情况,往往可能涉及多个罪名(如破坏军婚罪),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判决结果。

为何有人会被判六年徒刑?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重婚罪最高可判处两年有期徒刑,但司法实践中,部分案件确实会出现更长的刑期。这种现象背后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加重情节

1.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

如果重婚行为中伴随着暴力手段(如殴打、威胁等),或导致配偶一方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则可能构成刑法第257条规定的“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诈骗性质的重婚

如果行为人以结婚为名,实则意图骗取钱财或其他非法目的,则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罪(刑法第26条),而不再是单纯的重婚罪。这种情况下,刑罚自然会加重。

3. 破坏军婚

根据我国《刑法》第259条,现役军人配偶的合法权益受到特殊保护。如果行为人明知对方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结婚,则可能被认定为破坏军婚罪,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二)共同犯罪的可能性

1. 帮助犯的责任

如果重婚行为中有他人参与(如介绍婚姻、提供虚明等),这些从犯也可能面临刑事追究。假扮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他人理结婚登记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滥用职权罪。

2. 教唆犯的责任

如果行为人教唆合法配偶之外的人与已婚者结婚,则该教唆犯也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重婚罪为什么判了六年?如何处理? 图2

重婚罪为什么判了六年?如何处理? 图2

(三)累犯或其他加重情节

1. 有犯罪前科:如果重婚者在五年内曾因类似行为受过刑事处罚,法院可能会依照累犯条款从重量刑。

2. 对家庭造成重大伤害:导致合法配偶精神分裂、自杀等严重后果,则可能作为酌定量刑因素考虑。

如何应对重婚罪?

(一)受害者权益保护

1. 及时收集证据

受害者需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结婚证复印件、婚宴照片、短信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等。这些证据在后续的诉讼中将起到关键作用。

2. 提起刑事自诉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重婚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因此受害者有权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如果情节严重(如有暴力手段),则可由检察机关作为公诉人介入。

3. 提起离婚诉讼

受害者在获得相关法律文书支持后,可以依照《民法典》第1047条的规定申请解除婚姻关系,并要求赔偿损失。

(二)对被告人而言

1. 主动退赔并取得谅解

如果重婚行为给合法配偶造成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及时退赔并争取对方谅解可能会在量刑时得到从宽处理。

2. 委托专业律师

被告人应当积极寻求专业婚姻家庭律师的帮助,通过法律途径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权益。

3. 如实供述并积极配合调查

司法实践中,“坦白”和“退赔”通常是重要的量刑情节。如果被告人能够主动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并表现出悔罪态度,则可能获得从轻处罚。

重婚行为的法律规制

重婚罪不仅会对合法婚姻造成破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是主刑,但在特殊情形下(如涉及暴力、诈骗等),被告人也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对于受害者来说,及时拿起法律保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而对于被告人,则应当吸取教训,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处理相关事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