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人:了解其权利与义务
法定继承,是指在继承人去世前,由法律明确规定其遗产的继承方式和继承人的顺序。在我国《民法典》中,对法定继承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作为继承人,了解法定继承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从法定继承的概念、法律规定、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法定继承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1. 概念
法定继承,是指在继承人去世前,根据法律规定,由继承人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明确规定其遗产的继承方式和继承人的顺序。在法定继承中,继承人无须征得被继承人的同意,遗产将自动按照法定顺序继承。
2. 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典》“总则”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继承权,依照本法的规定,由继承人享有。”我国实行法定继承制度。《民法典》还明确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遗产处理等内容。
法定继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1. 权利
(1)继承权: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被继承遗产的权利。继承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财产权利,是公民实现财产处分的法律依据。
(2)遗产处理权:在继承人去世后,其遗产的处理权由继承人或者继承人的近亲属行使。继承人有权决定遗产的分割、变卖、继承或者其他处理方式。
(3)损害赔偿权:如果继承人在继承过程中遭受他人侵害,继承人有权依法要求侵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 义务
(1)继承权的履行:作为继承人,应当履行继承权,即接受被继承人的遗产,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处理遗产。
(2)遗产处理责任的承担:继承人对其遗产的处理负有责任。在遗产处理过程中,继承人应当遵循法律规定,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恶意串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如果继承人在继承过程中侵害他人权益,造成损害,继承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法定继承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一种继承方式,对于继承人而言,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至关重要。继承人应当积极行使自己的继承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继承人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遗产的处理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恶意串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