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继承财产包括的范围与法律规定
继承财产包括的范围与法律规定
继承,是指一个人在其死亡后,通过法律程序,将其财产转移给另一人的一种法律行为。在我国,继承法律制度规定了公民在死亡后,其财产的继承方式以及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本文旨在全面解析继承财产包括的范围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以期为读者提供准确、清晰的法律知识。
继承财产的范围
1. 公民个人财产
公民个人财产是指公民在死亡前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物品:
(1)公民的公民存款;
(2)公民的银行存款;
(3)公民的动产和不动产;
(4)公民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5)公民的其他财产。
全面解析:继承财产包括的范围与法律规定 图1
2. 公民死亡时应得的继承财产
公民在死亡时,如符合法定继承条件,其死亡时应得的继承财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的遗产;
(2)公民的丧葬费用;
(3)公民的抚卹金;
(4)公民的法定继承人 inheritable property。
继承法律规定
1. 继承法基本原则
(1)继承法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原则;
(2)继承法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继承法尊重被继承人的意志,但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
2. 继承方式
我国继承法律制度采用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相结合的方式。公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
(1)法定继承:公民死亡后,其遗产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和份额分配。法定继承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
(2)遗嘱继承:公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指定继承人,并规定继承份额。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3. 继承份额
继承份额是指继承人在继承财产时,按照法律规定分配到的遗产份额。继承份额的划分,应当根据被继承人的意愿以及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进行。
4. 遗产处理
遗产处理是指对公民死亡后留下的遗产进行处理的过程。遗产处理包括遗产清理、遗产分配等环节。遗产处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应当依法进行。
全面解析继承财产包括的范围与法律规定,可知继承财产包括公民个人财产和公民死亡时应得的继承财产。继承法律规定了继承方式、继承份额以及遗产处理等内容。公民在死亡后,其财产的继承问题应当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为读者提供准确、清晰的法律知识。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