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要结婚|未成年人婚姻的法律探讨

作者:今晚有约了 |

关于“娃娃要结婚”的话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娃娃要结婚”,在一些地区特指未成年人之间的未婚配对或早婚现象,这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悖,也引发了诸多法律和社会问题。

“娃娃要结婚”?

“娃娃要结婚”,实质上是指未成年人之间的婚恋配对行为。部分地区仍存在将幼童进行婚姻配定的习俗,这些配对并非基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是由其监护人或其他关系人决定。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我国《民法典》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男满2周岁、女满20周岁)。

“娃娃要结婚”涉及的法律条文有哪些?

娃娃要结婚|未成年人婚姻的法律探讨 图1

娃娃要结婚|未成年人婚姻的法律探讨 图1

1. 《民法典》相关规定

- 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未成年人的婚姻自由。

- 千零四十八条: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 千零五十二条:因胁迫而成立的婚姻可被撤销。

2. 未成年人保护法

- 条: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禁止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

- 第六十三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胁迫、引诱、收买未成年人进行结婚等违法行为。

“娃娃要结婚”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对未满16岁的女孩与男孩被父母安排“娃娃亲”。张某(女)父母为了获取彩礼,将许配给李某(男),并收受高额财物。当地民政部门发现后及时介入阻止了这场婚姻,并对涉事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

案例二:

某乡一对父母在未满14岁的子女间订立婚约。后因女方家庭要求悔婚,男方家属强行将新娘抢走并限制其人身自由。最终由公安机关解救受害者并将嫌疑人依法处理。

“娃娃要结婚”的现实挑战

1. 法律实施困境

- 部分地方政府对未成年人婚姻的监管力度不足。

- 基层执法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2. 文化俗与法律冲突

- 在一些地区,“娃娃亲”被视为家族传统或风俗惯,增加了执法阻力。

- 一些监护人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订婚”不违法,甚至当成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3. 教育缺失问题

- 许多涉案未成年人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监护人对子女婚姻权利的认知存在偏差。

“娃娃要结婚”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1. 加强普法宣传

- 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开展针对性强的法治宣传活动。

- 利用学校、村委会等平台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典相关内容。

2. 完善教育体系

- 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法律常识教育内容。

- 开展针对监护人的法律知识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3. 加大执法力度

- 公安机关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查处侵害未成年人婚姻自由的违法行为。

- 民政部门要加强婚姻登记审查,严格把关法定婚龄。

4. 推动社会改革

- 改革陈旧俗,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舆论共同抵制“娃娃亲”等落后做法。

娃娃要结婚|未成年人婚姻的法律探讨 图2

娃娃要结婚|未成年人婚姻的法律探讨 图2

- 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将禁止未成年人婚姻纳入村规民约。

“娃娃要结婚”现象折射出我国部分地区的法治建设短板和传统陋习的顽固性。要彻底消除这一违法现象,需要政府机构、司法部门、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深化普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娃娃亲”等违法行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