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新型骗局|解析五种常见类型及法律风险

作者:木槿暖夏 |

“结婚新型骗局”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婚新型骗局”,是指犯罪嫌疑人利用婚姻、情感或家庭名义,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被害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这种骗局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涉及范围广泛,不仅侵害了个人的财产权益,还可能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结合具体案例和法律分析,详细阐述五种常见的“结婚新型骗局”,并从法律角度探讨其风险及防范措施。

结婚新型骗局?

“结婚新型骗局”并非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而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现象变化而形成的一个描述性概念。它通常指那些以婚姻、家庭或情感为诱饵,通过诈骗手段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相关罪名,如诈骗罪、伪造身份证件罪、重婚罪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结婚新型骗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获利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另一种是以破坏他人家庭关系为目的的情感受骗。前者主要以骗取财物为目标,后者则可能通过虚构婚姻事实来达到某些非法目的,如非法获取抚养权或福利待遇等。

结婚新型骗局|解析五种常见类型及法律风险 图1

结婚新型骗局|解析五种常见类型及法律风险 图1

常见结婚新型骗局类型及分析

1. 婚介平台诈骗

许多不法分子利用婚恋网站、交友软件等平台,假扮征婚者或婚介机构,以相亲、结婚为名实施诈骗。这类骗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虚构身份:犯罪嫌疑人会伪造身份证、证明、财产证明等信息,以“高富帅”或“白富美”的形象吸引被害人;

结婚新型骗局|解析五种常见类型及法律风险 图2

结婚新型骗局|解析五种常见类型及法律风险 图2

情感钓饵:通过嘘寒问暖、表现关心等建立信任关系,让被害人产生依赖感;

编造理由:以需要支付结婚费用、婚房或礼物为由,要求被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2023年,某婚恋用户张女士在平台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李总”的男子。该男子称自己是某上市的高管,并主动提出与张女士结婚。随后,他以需要支付“酒席费用”为由,先后骗取张女士8万元。案发后,警方发现男子身份系虚构,其真实身份是一名无业游民。

法律分析:此类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条规定的诈骗罪构成要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 “借婚姻骗彩礼”

在一些地区,“借婚姻骗彩礼”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类骗局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与被害人结婚,以获取高额彩礼,随后编造各种理由与被害人离婚。

典型案例:2023年,某农村青年小王经媒人介绍认识了一名自称“李花”的女子。该女子提出要5万元彩礼后才愿意结婚。小王及其家人筹措了5万元交给女方。婚后不久,“李花”以家庭矛盾为由提出离婚,并拒绝返还彩礼。警方调查发现,“李花”实则早已离异,并在多地以相同手段骗取彩礼。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42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法律对“借婚姻骗彩礼”行为的定性较为复杂。如果是以结婚为名,实际并无结婚意愿,且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仅为索要合理彩礼,则可能属于民事纠纷范畴。

3. “假结婚”骗局

在一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会以“假结婚”的名义与被害人登记结婚,随后利用婚姻关系非法获取利益。

典型案例:2023年,一名自称需要理出国签的男子找到小刘,提出以“假结婚”的帮助其通过移民审查,并承诺支付一笔可观的好处费。小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该男子登记结婚。事后该男子因其他原因无法继续理移民手续,小刘不仅未获得好处费,还因涉嫌重婚而被警方调查。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7条,“已婚者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均构成重婚罪,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犯罪嫌疑人以“假结婚”为名进行诈骗,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和重婚罪,从一重罪处罚。

4. “网络”骗局

“网络”骗局逐渐与婚姻、情感问题交织在一起。犯罪嫌疑人通过社交软件与被害人发生,随后以祼照或视频要挟对方支付钱财,甚至迫其结婚。

典型案例:2023年,某男子陈某通过一款社交软件认识了一名女性小美,并邀请她进行。事后,陈某以祼照相要挟,要求小美与其登记结婚并支付一笔“赔偿金”。小美在压力下与陈某登记结婚,但随后向警方报案。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构成抢劫罪;犯罪嫌疑人若以祼照要挟他人结婚,则可能涉及敲诈勒索罪和重婚罪。

5. “黄昏恋”骗局

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黄昏恋”骗局也较为常见。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老人孤独、渴望陪伴的心理状态下,虚构一段虚感情关系,并以获取财物为目的。

典型案例:2023年,某丧偶老太太因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一名自称鳏夫的男子通过社区活动结识了老太太,并以“黄昏恋”为名骗取其信任。此后,该男子多次以需要支付医药费、生活费等名义,从老太太处获取数万元财产。

法律分析:老年人群体因其风险意识较弱且容易被情感操控,往往成为此类骗局的高发受害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5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结婚新型骗局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

(一)法律风险

1. 民事赔偿风险:如果犯罪嫌疑人利用婚姻关系非法获取财产,被害人可能需要承担部分返还责任(如彩礼返还)。

2. 刑事责任风险:若情节严重或涉及共同犯罪,被害人也可能因不知情而被牵连。

3. 社会信任危机:此类骗局会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影响正常的婚恋秩序。

(二)防范建议

1. 提高警惕,谨慎交友:在婚恋、交友软件中要对其真实身份进行核实,避免轻信陌生人。

2.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身份件、财产信息等,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3. 警惕“高回报”承诺:对于那些以金钱、利益为诱饵的婚恋行为保持警惕,切勿贪图小便宜。

4. 及时报警:如果怀疑被骗或已经遭受损失,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据线索。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