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课程大纲》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及意义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发生的一切暴力行为,包括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行为。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对家庭成员和社会秩序造成破坏。加强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工作,是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本课程旨在提高参与者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学习干预方法,提高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 participants 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掌握家庭暴力的概念、类型及危害。
2. 了解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提高对家庭暴力的识别、评估和干预能力。
4. 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课程内容与结构
本课程共分为五个模块,具体内容包括:
1.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的基本原则
-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的定义、目的和任务。
-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的基本原则。
2. 家庭暴力的类型与危害
- 身体暴力。
- 精神暴力。
- 性暴力。
-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危害。
3. 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评估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课程大纲》 图1
- 家庭暴力行为的识别。
- 家庭暴力程度的评估。
- 家庭暴力风险评估。
4. 家庭暴力干预的方法与技巧
- 干预策略与干预方式。
- 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干预后的跟进与支持。
5. 法律法规与政策
- 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
- 国家和地方性反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 反家庭暴力政策与措施。
课程教学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程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等方面,占课程总分的 30%。期末成绩主要包括课程论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占课程总分的 70%。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发言、讨论等方面,满分 10 分。
2.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满分 10 分。
3. 作业:完成作业,质量符合课程要求,满分 10 分。
4. 课程论文:论文内容完整、观点清晰、论述有力,满分 30 分。
5.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准确、深入,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见解,满分 30 分。
6. 角色扮演:表现生动、情感投入,能够达到课程要求,满分 30 分。
家庭暴力防范与干预课程是提高法律工作者对家庭暴力认识和干预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家庭暴力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掌握防范与干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为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