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盗挖药新刑法规定|法律解读|2023司法解释全文

作者:不酷不随性 |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非法采挖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日益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特别是针对盗挖药等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刑事司法机关持续加大打击力度。2023年,发布新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此类案件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法律适用问题。结合最新法律规定,为您详解盗挖药在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盗挖药"?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最新司法解释,"盗挖药"是指违反国家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在未取得合法采伐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或其他特定区域,非法采挖珍稀濒危野生本植物的行为。

具体而言:

盗挖药新刑法规定|法律解读|2023司法解释全文 图1

盗挖药新刑法规定|法律解读|2023司法解释全文 图1

1. 行为对象:主要是指我国境内的各类野生本植物,尤其是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珍稀濒危物种

2. 主观心态: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性,即明知相关区域禁止采挖或明知所采挖植物属于 protected species

3. 客观行为:表现为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区等特定区域,使用镐锄等工具进行非法采挖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未经批准的药采挖都构成犯罪。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盗挖药在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根据最新司法解释和相关法律规定,盗挖野生本植物可能涉及以下罪名:

1. 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刑法第34条)

主体要件: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客观行为:

在未获得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非法采伐野生本植物

数量较大或情节严重

刑罚标准: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刑法第345条)

当盗挖行为造成林地大量毁坏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时,可能涉嫌本罪。其法律特征包括:

盗挖药新刑法规定|法律解读|2023司法解释全文 图2

盗挖药新刑法规定|法律解读|2023司法解释全文 图2

行为方式:采伐、火烧等

危害后果:导致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死亡或者毁坏

刑罚幅度: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其他关联罪名

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构成:

盗窃罪(如果采用秘密手段,在他人合法管辖区内盗取药)

非法经营罪(如果明知是非法采挖的野生药仍进行贩卖牟利)

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情节严重?

2023年《关于审理破坏环境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情节严重"作出了细化规定:

1. 数量标准:

同一区域采挖珍稀濒危野生本植物价值50元以上的

采挖导致成片植被毁坏,林地面积达到0.5公顷以上

2. 情节认定:

是否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内或其他生态敏感地区

是否造成珍贵物种灭绝风险或重大生态损失

行为人是否曾因破坏环境受过行政处罚

3. 特别从严情形:

组织他人进行规模化盗挖活动的

使用电击、药剂喷洒等恶劣手段采伐的

冒充科研名义掩盖非法采挖目的的

最新司法解释的法律要点解读

1. 完善定罪标准:

新司法解释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认定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科学院等专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

2. 优化量刑规范:

根据涉案野生本植物的数量、种类和生态价值确定基准刑

设立从重处罚情节,如造成物种灭绝风险、引发次生灾害等

3. 强化综合治理:

要求法院在判决时责令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并增殖放流、林地管护等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

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解答

1. 如何区分"野生药"与人工种植的药?

是否获得《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采伐许可证》是关键

是否具有合法的采集资质

2. 在非保护区范围内的野采挖是否违法?

如果不属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则可能不构成犯罪,但需遵守当地自然资源管理规定

3. 代为收购非法采挖的药是否构成共犯?

若明知是非法采挖所得仍进行收购、运输或贩卖,则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本文小结与法律建议

盗挖野生本植物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行为人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企图通过"蚂蚁搬家"式的方式逃避打击。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考虑涉案植物的珍稀程度、采挖区域的位置敏感性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因素来作出公正判决。

建议从事药采集活动的相关人员:

1. 详细了解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

2. 到林业部门办理合法的采集手续

3. 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非法采挖和贩卖活动

只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才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避免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