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刑法修正案十一:强化环境犯罪惩治,守护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陌路☆ |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过,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正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尤其是在环境保护领域,其新增和修改的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回应“绿水就是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的相关条款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力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从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关于环境污染犯罪的规定入手,分析其主要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对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改

1. 新增第三档法定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罪”进行了重要修订,将原有的两档法定刑调整为三档。具体而言:

刑法修正案十一:强化环境犯罪惩治,守护生态文明建设 图1

刑法修正案十一:强化环境犯罪惩治,守护生态文明建设 图1

档: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二档:后果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档:后果特别严重的,新增“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罚。

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对污染环境罪的惩治力度进一步升级,尤其是针对那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后果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事追究。

2. 重点保护区域的强化

修正案还明确新增了对特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域;

基本农田区域等。

这些区域被视为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任何破坏或污染行为都将面临更严格的法律制裁。

3. 完善升档量刑标准

原有的污染环境罪量刑标准相对较为笼统,此次修正案细化了升档量刑的具体情形,

污染物包含毒害性、放射性物质等;

污染行为导致人身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犯罪情节恶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这些标准为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

司法实践中的污染环境犯罪态势

自刑法修正案(八)将“污染环境罪”正式入刑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期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污染环境犯罪案件逾四千五百件,涉及被告人达七千余人。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环保法治建设取得的显着成效,也表明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重点难点。

1. 典型案例分析

一些重大环境污染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案:张等人在明知周边区域属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情况下,仍将大量工业废料私自倾倒,导致当地水质严重污染。张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五百万元;

企业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案:李作为化工企业的负责人,在明知生产工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情况下,仍默许超标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周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对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这些案例表明,司法机关在适用刑法修正案(十一)时,更加注重打击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人,尤其是企业高管和实际控制人的刑事责任追究。

2. 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完善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跨区域性特点,为此,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跨区域案件的司法协作机制。针对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多地法院开展了联合执法行动,形成了高效的法律适用统一机制。

刑法修正案十一:强化环境犯罪惩治,守护生态文明建设 图2

刑法修正案十一:强化环境犯罪惩治,守护生态文明建设 图2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意义与

1. 意义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和实施,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其对污染环境罪的完善不仅体现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通过“严刑峻法”的震慑作用,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尽管刑法修正案(十一)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法律适用统一性:部分基层法院在审理污染环境案件时,仍存在法律理解和适用上的差异;

司法资源投入不足:环境污染犯罪往往涉及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证据审查,这对办案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求;

企业合规建设滞后:一些企业在环保合规管理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对司法机关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法律适用统一;

2. 建立健全环境犯罪案件的专业化审判机制;

3.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合规体系,将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刑法修正案(十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过新增的刑罚档次、重点保护区域的规定以及细化的量刑标准,司法机关在打击环境污染犯罪方面有了更有力的工具。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执法司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必将迈向新的台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