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财产分割中的法律界定
在现代婚姻家庭关系中,财产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议题。赠与作为夫妻关系中常见的财物往来方式,在法律上如何定性,直接关系到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划分。特别是在离婚纠纷或财产分割案件中,赠与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往往成为争议焦点之一。从法律角度出发,系统阐述“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和法律规定进行深度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夫妻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六十二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财产分割中的法律界定 图1
1. 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2. 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3. 知识产权的收益;
4. 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除外);
5.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从上述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获得的赠与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除非赠与合同明确约定仅归属于一方。
赠与财产归属的法律分析
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一般规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六十二条和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接受的赠与财产,除非赠与人明确表示只归属于一方,否则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若夫或妻在结婚后接受了父母或其他亲属的赠与,且赠与合同中未明确说明仅归属于受赠方,则该财产应归夫妻共同所有。
特殊情况下的例外处理
尽管一般情况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赠与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在以下特殊情形下,赠与财产可能被视为个人财产:
1. 赠与合同明确约定仅归属于一方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若赠与人在赠与时明确表示只将财产归属于夫或妻中的一方,则该财产属于接受方的个人财产。这种情况下,赠与合同需有书面形式或其他充分证据证明其意思表示。
2. 婚后继承或受赠的特殊约定
在继承或受赠的情况下,若遗嘱或赠与合同明确说明仅归属于夫或妻的一方,则该财产属于接受方的个人财产。某人死亡后立下的遗嘱中明确指出:“将我的房产赠送给儿媳小红”,则该房产归小红个人所有,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3. 婚前赠与
若赠与发生在婚姻关系缔结之前,则需区分具体情况:
- 若赠与方明确表示仅归属于接受方的婚前财产,则该财产可能被视为接受方的个人财产;
- 若未有明确约定,一般仍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赠与财产分割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因赠与财产归属引发的法律纠纷屡见不鲜。为了避免争议,双方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签订婚前协议
若夫妻双方对婚内财产归属有特别约定(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接受的赠与归各自所有),可在婚前通过合法形式签订协议加以明确。
2. 明确赠与合同条款
在接受赠与时,若希望某项财产仅归属于一方,应在赠与合同中明确注明。必要时可请律师或公证机构参与,确保意思表示真实有效。
3. 保留相关证据
若发生争议,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赠与关系和归属约定的真实性。
赠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姻财产分割中的法律界定 图2
- 赠与合同的书面文件;
- 往来短信、微信聊天记录;
- 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等。
赠与作为夫妻财产往来的重要形式,在婚姻法律中具有特殊地位。明确赠与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不仅关系到双方的财产权益划分,也影响着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结果。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赠与财产原则上归夫妻共同所有,但可通过婚前协议或赠与合同明确归属约定来规避法律风险。对于夫妻双方而言,保持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