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作者:呆萌小怪 |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房屋价格的不断攀升,不少购房者为了规避限购限贷政策、获取更多的购房资格或降低首付比例,不惜采取“假离婚”等极端手段。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婚姻家庭与房产纠纷领域的专业律师,笔者将结合实际案例和法律法规,深入分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假离婚买房”?

“假离婚买房”,是指夫妻双方为了规避房地产限购政策或提高贷款额度,在未真正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下,暂时办理离婚手续以获取更多购房资格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夫妻双方签订《离婚协议书》,约定将部分甚至全部家庭财产分割给一方,继而通过虚假身份信息购买房产或其他不动产。

“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

1. 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的风险

根据《刑法》第280条的规定,“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属于刑事犯罪。在实际操作中,夫妻双方为了办理虚假离婚手续,往往需要伪造、离婚证或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刑事处罚。

律师解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图1

律师解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图1

案例:2022年,一对夫妇因限购政策限制无法第二套住房,便通过伪造结婚证和离婚证的规避政策。最终东窗事发,两人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依法逮捕。

2. 民事赔偿风险

即使双方未涉及犯罪,在“假离婚”过程中可能形成的财产分割协议往往会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一旦出现复婚或一方反悔的情况,另一方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案例:张某与李某为第三套房产了虚假离婚手续,并约定将名下两套房产归李某所有。后因感情破裂,双方未复婚也未解除婚姻关系,但李某拒绝履行分割协议,导致张某不得不通过诉讼途径维护权益。

3. 破坏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

“假离婚”行为往往会导致夫妻感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更多家庭矛盾。这种虚假的法律行为也会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冲击。

如何应对“假离婚买房”的风险?

1. 避免使用虚

在离婚手续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伪造或变造任何国家机关颁发的公文、证件和印章。如果因限购限贷政策限制无法实现购房目的,建议寻找其他合法途径解决。

律师解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图2

律师解析: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图2

2. 谨慎签订协议

对于确实需要暂时分开生活的夫妻,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应当专业律师,确保所签署的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并尽可能降低未来可能产生的纠纷风险。

3. 选择合法途径购房

如果因限购政策限制无法直接购房,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通过家庭成员间的赠与、继承等转移房产

利用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等多样化融资渠道

专业律师或房地产中介,寻找符合政策的购房方案

“假离婚买房”的社会影响及应对建议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假离婚买房”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盲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不良中介误导。为有效遏制此类行为,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限购限贷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并加大普法宣传工作。

我们也呼吁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遇到购房难题时,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因小失大。

“假离婚买房”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规避政策的目的,但其背后的法律风险和社会危害不容忽视。从个人层面来说,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夫妻感情,还可能让自己陷入刑事犯罪的泥潭;对社会而言,则会造成诚信缺失、社会治理混乱等负面影响。

作为执业律师,在处理相关案件时,我们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并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在此,我们也提醒所有当事人:购房虽然是人生中的重大决策,但切莫因一时之利而牺牲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婚姻家庭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