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收养法全文》
收养,是指经法定程序,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家可归的未成年人收养为收养人,与其共同生活并承担教育、医疗等法定责任的行为。我国《民法典》第四百五一号《收养法》对收养的程序、条件、收养人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收养的程序和条件
收养的程序,按照《收养法》第四条、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分为申请、审查、登记、领养四个步骤。
1. 申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提出收养申请。申请时,应当提供收养人的身份证明、被收养人的身份证明、被收养人的健康状况证明等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收养法全文》 图1
2. 审查。人民法院或者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对申请人的收养资格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能力等。
3. 登记。符合条件的,人民法院或者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依法进行登记,并向申请人发领养证书。
4. 领养。被收养人自登记之日起具有法律上的收养关系。收养人应当依法履行教育和照顾被收养人的义务,不得虐待或者歧视。
收养人的责任
收养人应当依法履行教育和照顾被收养人的义务,不得虐待或者歧视。收养人应当为被收养人提供生活、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收养人应当对被收养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被收养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养人应当对被收养人的人身安全负责,不得将被收养人置于危险境地。
收养关系的变更和解除
收养关系的变更,是指在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的情况发生变化,导致收养关系不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收养关系的变更,应当由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协商,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
收养关系的解除,是指在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违反法律规定,未能履行收养人的义务,导致收养关系不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收养关系的解除,应当由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协商,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
收养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收养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收养活动。《收养法》生效以后,原有的收养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收养法》不一致的,按照《收养法》的规定执行。《收养法》生效以后,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与《收养法》不一致的,应当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收养法全文》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的收养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对保护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