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刑法中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的界定及处罚研究》
刑法中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故意破坏环境资源,危害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的行为。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不仅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损害,还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在我国刑法中设有专门条款对其进行规定和处罚。
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破坏生态环境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1)非法砍伐、伐木、拆毁、买卖森林、原、滩涂、湿地等生态环境资源,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违反森林法、原法等规定,非法捕猎、猎杀、买卖野生动物,数量较多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3)非法开发、生产、建设、运营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
(4)违反环境污染防治法等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5)破坏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 破坏资源节约和保护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故意破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1)非法挖掘、开采、挖掘、倒卖文物、古董等珍惜资源,造成严重后果的;
(2)违反节约资源法等规定,非法开采、生产、建设和运营矿产资源、水资源的;
(3)违反环境保护法等规定,非法倾倒、倒卖废旧金属、废旧物品,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4)违反土地管理法等规定,非法挖掘、占用、买卖土地资源的;
(5)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定,非法捕猎、猎杀、买卖野生动物的。
3. 破坏环境资源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分。破坏环境资源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盗窃罪等罪名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本质区别。破坏环境资源罪侵犯的是环境资源,而故意毁坏财物罪侵犯的是财产权利。破坏环境资源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盗窃罪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经济危害性。另外,破坏环境资源罪中涉及到的犯罪行为通常具有非法性,而盗窃罪中涉及到的犯罪行为通常具有非法占有性。
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经济损失,还会对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因此,我国刑法对此设有专门条款进行规定和处罚,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刑法中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的界定及处罚研究》图1
以下仅为文章大纲及部分内容。
《刑法中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的界定及处罚研究》 图2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环境与资源破坏的刑法规定
2.1 我国刑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破坏的规定
2.2 刑法中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的界定
2.3 环境与资源破坏行为的具体表现
环境与资源破坏的刑法处罚
3.1 我国刑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破坏的处罚规定
3.2 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行为所涉及的刑事责任
3.3 环境与资源破坏行为处罚的执行与监督
环境与资源破坏案件实证分析
4.1 案件统计与趋势分析
4.2 案件类型与特点分析
4.3 案件处理与处罚效果评价
环境与资源破坏犯罪立法完善建议
5.1 完善刑法中环境保护与资源破坏的规定
5.2 加强环境与资源破坏犯罪的法律责任
5.3 提高环境与资源破坏犯罪的立法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
6.1 研究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注:本回答仅提供论文的大纲及部分内容。具体内容需根据研究目的、数据来源等进行详细论述。建议在撰写文章时,注意遵循法律行业从业者的身份,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