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婚姻协议书|房产归属
假离婚买房?
假离婚买房是指夫妻双方为了规避某些法律规定或政策限制,以暂时解除婚姻关系为手段,达到购房或其他经济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并不少见,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离婚”来绕开限购政策或降低贷款门槛。
从法律角度来看,假离婚买房涉及多个层面的法律关系:
1. 婚姻关系:夫妻双方基于协议解除婚姻关系
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婚姻协议书|房产归属 图1
2. 特定目的:通常是为了购房或其他经济利益
3. 潜在风险:可能引发财产分割争议、诚信缺失等问题
案例分析:假离婚买房的风险与后果
案例一:以规避限购为目的的假离婚
张三和李四是一对夫妻,为了购买第二套住房,两人协商后决定办理“假离婚”。双方签订了一份《婚姻协议书》,约定在解除婚姻关系后,房产归张三所有,但房贷由李四负责偿还。
贷款获批后,李四因经济压力过大希望复婚或变更还款方案,遭到张三拒绝。最终李四以感情破裂为由起诉离婚,双方就房产归属产生争议。法院审理认为:“假离婚”行为本身违反了诚信原则,相关财产分割约定可能被认定无效。
案例二:因经济利益引发的纠纷
王五和赵六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协议离婚,约定将夫妻共同所有的房产过户至王五名下,以满足某项投资需求。离婚后不久,赵六因商业失败产生经济纠纷,债权人申请执行该房产。
法院调查发现,两人的“假离婚”实为逃避债务的手段,因此认定上述房产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并依法进行了强制执行。
假离婚买房行为的法律后果
(一)物权法上的风险
1. 房产归属可能被重新界定:如果法院认定"离婚协议"存在规避法律目的,则相关约定可能被视为无效。
2. 财产分割争议:解除婚姻关系后,因经济利益分配不当引发纠纷。
(二)民法典相关规定
《民法典》第1043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明确禁止夫妻双方合谋虚假离婚的行为。
第1087条关于离婚时的共同财产分割原则,也可适用于处理“假离婚”情形下的房产归属问题。
(三)诚信体系的影响
1. 损害社会公平:通过虚假离婚规避政策,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2. 影响个人信用:相关行为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贷款、投资等活动。
如何防范此类风险?
(一)法律层面的建议:
1. 不要轻信的“专业机构”或“内部人士” promises。购房资质审查通常较为严格,通过虚假手段规避政策终将付出代价。
2. 签订相关协议时必须留有充分证据,证明双方离婚行为的合法性及真实性。
(二)个人层面的建议:
1. 与配偶充分沟通,明确各自的真实意图和长远规划。
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婚姻协议书|房产归属 图2
2. 在专业律师指导下完成相关法律文书,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三)关于房产归属问题:
1. 双方应签订详细、合法的《婚姻协议书》,对财产分割做出明确约定。
2. 必要时可设置相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以约束双方行为。
假离婚买房看似是一个“聪明”的财富积累手段,实则蕴含巨大的法律风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法律精神,还可能损害夫妻关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在购房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切勿因小失大。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基于短期利益的欺骗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面对购房或其他经济利益时,我们更应该依靠专业法律手段和正规渠道来实现目标,而不是采取虚假离婚等不正当方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